在新发展阶段,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为经济社会增值赋能的目标。
(一)提质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至少要从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治理水平三方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质量的核心是完善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推进“三教”改革,治理质量的核心是构建多元参与的质量治理格局。
1.提高结构质量
职业教育的结构质量如何,要看体系纵向层次、横向比例以及与不同教育间的相互关系,能否支撑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在纵向层次建设上,要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高质量发展专科高职教育、稳步推进本科职业教育试点,推动形成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功能定位准确的职业学校体系。在横向比例上,应将职普比放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从政策要求向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过渡,通过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在质量上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通过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接受职业教育与接受普通教育的机会成本大体相当;通过优化政策环境,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社会待遇大体相当。在相互关系上,要加强制度保障,一方面,使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贯通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另一方面,推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相互融通、协同发展。
2.提高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是培养质量不高,具体表现是学生成长收益不高、获得感不强。推动职业教育质量革命,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主阵地。首先,教师双师双能是先导。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为重点,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在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优化双师结构,推动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人事管理改革,开启校企人员流动“旋转门”。其次,教材建设是基础。职业学校应适应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同时强化教材内容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及时将产业行业发展新要求、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等引入教材。再次,教法革新是途径。职业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一要深化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制订个性化、多元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教学制度;二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接职业标准和企业真实岗位工作过程,探索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等组织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着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3.提高治理质量
提升治理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质培优的行动保证。治理和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政府、行业、学校、社会都是职业教育的治理主体,提高治理质量,首先要理顺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关系,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学校自治、社会监督的质量治理格局。在政府层面,应强化宏观管理,完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机制,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考核结果运用的长效机制。在行业层面,应建好用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升行业举办和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在学校层面,应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健全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将内涵、特色、高质量内化为一种行动自觉。在社会层面,应健全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发挥专家组织和第三方社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发布制度。
(二)培优就是要培育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要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发展的样板和品牌,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辨识度、认可度和吸引力。
1.打造职业教育学校品牌
学校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学校办学质量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示范(骨干)校、优质校、“双高计划”等项目,建成了一批国内一流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总结出扶优扶强、示范引领的成功经验。《行动计划》延续往做法,在学校和专业建设方面,全面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遴选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推动落实职普比大体相当,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扎实推进国家“双高计划”,遴选一批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2.打造职业教育区域品牌
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责在地方,进一步落实地方主体责任,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关键。在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拨款方式变化的背景下,《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按照东部提质培优、中部提质扩容、西部扩容提质的思路,开展整省试点和城市试点。整省试点侧重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模式。城市试点侧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通过高地建设,调动和保护省、市、校三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中央和地方改革同向同行、信号不减,各地因地制宜、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
3.打造中国职教国际品牌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是教育对外开放的根本遵循。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需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一方面,要以“鲁班工坊”建设为载体,推动职业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师生互相交流、研修等合作项目,引进融合输出符合本土化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三)增值就是要夯实人人出彩的发展基础
要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价值。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处理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要树立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观,适应生源多元化和差异化,实现人人出彩,促进社会公平。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建立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做优资源,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强力支撑;也要做活形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还要做强队伍,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并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进课堂、做到个人。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学校、家庭、企业德育教育闭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考试招生制度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关键一环,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推进改革首先要明确目标和方向,一方面通过考试招生制度牵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稳住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质量,也就稳住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底盘;另一方面通过考试巩固高职教育基础,从入口解决职业教育类型不突出、吸引力不强、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考试内容上,要处理好考什么的问题,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发挥好考试招生制度对教与学的引导作用。在考试组织上,要处理好怎么考的问题,加强省级统筹,严格规范考试的标准、内容和程序,要实施好职业技能考试的环节,按照专业大类统一制定职业适应性测试标准、规定测试方式,提高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公平性和信誉度。
(四)赋能就是要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贡献率
要通过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技能积累,发挥职业教育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1.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务决定地位,有为才能有位,只有真正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发展上来,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才能被认可。
首先,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有效衔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供给水平。其次,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在核心技术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支柱产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中小微企业成长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愿景,打造一流的产教融合平台、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技术技能平台,推动核心技术产品转化。再次,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载体,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完善投入与利益协调制度,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2.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协调发展,支持先学习再就业、先就业再学习、边就业边学习。首先,充分发挥职业学校育训并举职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高素质农民等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其次,要完善继续教育的服务资源和服务机制,促使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逐步转向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并举,主动向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拓展,积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