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就是鲜明的职业属性。这就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在提质升级过程中,凸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也应区别于专科职业教育,坚守类型属性,方能办出特色、彰显成效。
一、坚守类型属性,突出职业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专科职业教育的提质升级,承担着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它不同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是由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而来,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应用型,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其人才培养逻辑起点依旧是学术理论知识。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它依旧遵循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其本质在于强调职业性,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工作实践的职业能力要求。
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在于职业发展的归属性,突出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与高技能性,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构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素质结构,突出复合性
新技术不仅为产业转型升级增值赋能,同时也为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当前我国最缺“两个高端”人才,即基础研究高端人才和生产一线高端人才,其中,生产一线高端人才的培养需要新职教担负使命。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要“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尤其对于本科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能力素质结构的复合性。第一,注重专业与专业群的关联融合。当前,专业发展已在对接岗位群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同岗位技能间的跨界、互通与协调。新时代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不能拘泥于某一专业的精专化,而应该既加强核心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加强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还要涵养智慧时代通用的信息技术能力。第二,加强专业与人文素养的渗透。人文素养培育能丰富人的内心、提高人的素质,在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中起奠基作用。过去,我国职业教育片面追求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导致培养的人才只是低技能人才,知识面、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欠佳。新时代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助学生“成才”与“成人”。这也意味着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对接新职业需求,重塑知识结构、技术结构、技能结构与素养结构。
三、坚持质量为本,突出特色性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作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的重要原则。通过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质量”贯穿,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基于深度的产教融合,从产业发展及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专业链与产业链全面对接,以科学的教学管理、特色的人才培养、规范的质量监控体系贯穿其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一,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机制,从政策层面规范和调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领域内各相关主体关系,支持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促进本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二,提升特色化内涵建设。立足区域及院校实际,坚持类型教育,在专业群建设、1+X证书制度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发展以及社会服务方面抓内涵,挖特色,提质量。其三,构建本科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建立管理服务工作标准、专业(课程)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和学生发展标准,多方评价,自我诊改,加强评估,强化质量意识,这也是本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立足终身学习,突出可持续性
本科职业教育要注重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可持续性。“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体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纵向连续性,同样,职业带的接续发展也体现了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连续性。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更能在产业发展中起推动和引领作用,推动职业、岗位的内涵变革和升级,这意味着在掌握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同时,必须提升自身面对未来高水平、高质量就业岗位的竞争力。另外,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最终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本科职业教育面向未来能够构建出更具类型性和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本科职业教育必须立足“类型教育”这一发展定位,着眼高层次性,把握职业性,坚持高质量发展,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