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汲取前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破解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或短板,在“一心双轨三关键”上下功夫,着力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聚力打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色标识。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要以类型化发展为方向,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在科学定位“高层次”“技术技能”所要达到的目标高度的基础上,推进招生、培养、评价等全过程改革,建立职业教育学位授予体系;要强化分段培养或合作共育高职本科人才的体制机制,制定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提升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要加强对民办性质本科职业院校的监管,引导其在正确处理公益属性与民办体制的关系上明确要求;要创新工作机制,广泛吸引外部资源参与办学。
二是健全内部治理结构。要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本科职业院校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要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群),强化专业布局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健全质量自治体系,确保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常态化运行;要加强各二级学院(部)、处室、单位间的协同,形成校内各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协调跨部门重要事项;要建立外部多元评价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进管理标准化、秩序正规化、手段信息化、质量可控化,通过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人才拓展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本科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培训评价组织,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证书开发,制定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行办法,有针对性地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将1+X证书内容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或1~2门核心课程,修订完善学分互认、积累和转换办法,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线学习、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的学分互换,深化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在获得专业必修课学分的情况下,“跨学院、跨专业、跨方向”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全力打造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交叉渗透,具有较强内生力和拓展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是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本科职业院校要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大力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运用VR、AR技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努力开展实践教学形式创新,不断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以“职普双轨”运行为目标,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
一是完善职普融通的培养体系。要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以“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普通高中—普通本科—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普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相辅相成。依据各学历层次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社会需求,中职学校应以实操模仿性练习、经验型积累为主,培养基本劳动者和一般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专科应引导学生在习得具体方法、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策略,培养其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本科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要培养具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系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经验型—策略型—智慧型”技术技能人才,达到职业技术技能“熟—巧—道”的提升要求,同时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向上延伸,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过程的衔接贯通。
二是健全职普融通的招考制度。要打破职普融通“天花板”,健全职教与普教横向融通培养的招生办法,构建体现职教特色、与普通高考平行的职教考试制度,推进两种类型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搭建衔接人才成长成才“立交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需求。一方面,鼓励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学术能力的优秀学生,通过普通教育考核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完成普通本科、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学习;另一方面,根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性格特点,鼓励学生报考职业教育体系的学校,对普通教育体系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给予政策倾斜和制度支持。
三是推进职普融通的改革试点。除了支持符合条件的“双高计划”建设高职学校独立升格,遴选一批优质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外,继续推进一部分应用型本科转型为“职业技术大学”,继续推进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以弥补职业教育办学短板,延长人才培养链条,切实培养能适应相对复杂的工艺要求和高级技术应用的工作岗位,具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对转型或转设后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明确界定,防止出现“惯性漂移”,表面上看“名”是“职业教育”,深层次上看“质”仍是“普通教育”。此外,要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针对转型或转设后的学校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干部任免、教师编制、机构设置、经费拨款、收费标准等制定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推进落地落实。
三、以“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为关键,聚力打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色标识
一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夯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突出拔尖人才培育与整体水平提升相结合。要根据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构建专职和兼职、个体和团队的分类分层管理体系,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职业化发展。要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开放的分类分层职称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关键岗位年薪制和团队工资协商制等多元分配机制,优化完善教师职称分类评审办法,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格局,积极探索“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岗位聘用机制。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在专业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培养上下功夫。
二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标识,要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求突破、下功夫、见成效。本科职业院校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持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制度等,组建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探索共建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产业学院,大力推行“引企入教”,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实训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教学工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深入开展全方位合作,激发合作办学活力,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为主体、多方协同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应用型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完善“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本科职业院校打造应用型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科技研发团队和科技服务团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技开发,将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融入教学育人环节,以科研创新带动知识与技术技能创新,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速”“增值”,提升科教协同育人质量,提高师生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本科职业院校成为破解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重要力量,成为驱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的动力源。(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