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系统认为,特定的教育主体形态是各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职业教育主体在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交互过程中,聚焦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完善、改变自身的结构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从历史和现实关照出发,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宏观上是促进教育组织形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归根结底是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坚持兼容并蓄,延伸职业教育的维度和视野
1.个人层面的灵活性。技能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人或者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不一样,教育应该提供多个选择。从现代教育形态发展规律来看,生态式教育形态是全新的发展阶段。所谓生态式,是指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是要生成一种基于个体选择自由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各类各级教育各安其位、各不相同又彼此衔接、相互贯通、和谐共生的一种教育体系结构。因此,构建跨界、整合、灵活的职业教育类型,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h”到“H”形态的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构建多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标准,打通职业本科甚至职业研究生教育,健全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帮助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和终身发展的境界。
2.社会层面的多元化。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消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践行社会即学校思想,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构建社会育人和实践育人共同体。尝试给青少年安排更多学徒式训练机会,提供更加社会化的环境。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家庭教育承担为下一代提供文化历史感和延续感、沟通过去和未来、提供稳定环境的任务,需要从小向孩子灌输传统技术、文化制度和价值观。重视对本土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挖掘和整理,兼容并蓄,推进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应用。
3.国家层面的普惠性。首先,职业教育的对象可以是全纳的,涵盖广大平民、各类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有教无类,不分年龄、职业、收入水平、能力高低都可以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职业培训。作为达成性教育,职业教育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人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职业幸福感,增进人民福祉,推动社会公平。其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无数普通劳动者和大量低技能劳动者,更有赖于一大批具有担当精神、广阔视野和创新创造力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树立技术技能人才的家国情怀、“达则兼善天下”的社会责任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质赋能。再次,依靠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大提升相对贫困人群、农民群体、下岗失业人群和残疾人群体等低收入人群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劳动参与率,满足其就业乐业、创收增收的发展需求,推动这类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是推进共同富裕比较切合实际的路径。
二、坚持特色引领,构建多元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
1.以人为本,丰富职业教育的实践内涵。育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但核心还是育人。周洪宇先生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拓展为“生活·实践”教育,提出从生活与实践的视野看教育,从生活与实践的视野看“人”,意蕴体现主体意义性的突出、主体自觉性的提高和主体完整性的彰显。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要把思维与技能的统一上升到对待人的态度和对生命的关照与尊重,突出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在教育和职业实践中,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寻找价值与意义,充分肯定学生及其作品,输入正面的反馈,提供愉悦的体验。当学生的产品或服务得到认可时,即可获得意义认知,最终成为职业成长的动力。体验是主体性的体现,要分析愉悦体验的来源,从最基本的事实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获得更多主动性,少教多学,坚持思维发展重于知识获取,策略生成重于问题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取学生的体验。
2.回归真实,营造相融共生的场景氛围。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心灵和精神的。尊重天性,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让生命自然绽放。孔子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游于艺”,教育方法上注意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行知在杜威实用主义基础上,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主课堂与校园生活、校外生活等互利共融。首先,推进课堂革命,转变教育方式。遵循“发现的逻辑”,由实践为始,营造发现式学习、行动式教学环境,可视化重构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重新发现,让教与学看得见、摸得着。其次,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营造易于接受的氛围。以学生乐见的方式,从兴趣着眼,让学生亲临其境地“玩”,在“游于艺”的过程中实现“感性具体—理性抽象—思维具体—顿悟建构”。例如,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著名的“黑暗对话”教学设计,从视障人群的角度,通过触觉、听觉、语言交流等训练让学习者学会尊重生命,感受生命的顽强和不屈。再次,形成开放流通共享的学习空间,满足适应生活的学习。比如把现有的图书馆逐步改造成科技馆,拓展其专业展示和科普体验功能。校园规划要着重相融共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突出传统文化和现代空间的意境融合和诗意表达。
3.多元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必须做出适应性革命或全新式融合,打通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壁垒,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深挖区域特色和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共治,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打造区域特色产教融合金名片。职业院校要紧贴区域产业背景,聚焦未来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技能社会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进取、灵活、包容、责任、信任、致良知等特质,始终潜在地影响着职业教育实践,比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陈嘉庚在实践中倡导工学结合、知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根本是致良知,即去名利、挖潜能、戒浮躁、有温度。他将创办的企业视为一所职业学校,将教育培训作为了企业管理的一项职能,开展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培育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因此,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改变用人理念,广开上升通道,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提供具有体面收入和人格尊严的工作环境,推动价值理性对产业逻辑的超越。
三、坚持德技双修,融入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劳动的精神、能力、观念和品质列入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之中。培养受教育者实现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素质,包括对自我和环境的反思意识与能力、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生活的智慧等,将“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升格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可以担当部分价值教育、创意教育甚至公民教育的角色。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充分融入德性、审美和品位教育。
1.德技双修,以德为先。中国传统社会重视手工艺实践,形成了“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让人向善、塑造德性”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各类器物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主张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亦将德作为效之根本,即德是第一位的。“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意思是唯有成就德行者,方能精益其能,才可发挥效用。只有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兼备,才能弥补技术至上的思维局限。
2.审美需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审美是最深刻的教养。福楼拜(Flaubert,G.)说,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遇。因为自然本身是简洁有序、和谐统一的,所以杰出的创新成果中都具有审美要素,即直觉、灵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工匠精神首先就包括技艺层面的要求,即对审美、技术、细腻程度的追求。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在技艺、设计思想、审美取向上的传承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世界和人文社会的奥妙。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合一。通过多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感受自然、建筑、诗词、音乐、绘画之美。获得美的体验力和敏感度,捷径就是艺术。启发学生自我追求,探索世间美好的兴趣,以及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
3.品位意识来自人文关怀。品位意识是最朴实的思维品质。技能人才不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而是有血有肉、有价值追求、有理想梦想、有生活情趣的人,需要达到内心的和谐,这就是品位。最完美的生命情操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只有取得理性与感性平衡,才能应对生命中出现的两难。孔子尤为重视人内心的和谐,内心的和谐受个人的能力、家庭环境、早期教育、自身性格的影响,但与主体意识分不开。因此,找回品位,需要减少外部干预,多些内部驱动,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足够的探究、失败和享受的空间。陶行知用“公鸡吃米”的故事揭示要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当人的身心不受旁枝末节干扰,目标就更纯粹、彻底。在开放、宽松、民主氛围中培养安全感,获得内在动机、合作精神、创造力和幸福感。(节选自《职教论坛》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