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技能型社会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职业教育亟须培养一批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把握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目标定位,是稳步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先决条件。
一、“高素质”定位:打造“大国工匠”的必然要求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历史与时代的共同要求,我国始终贯彻实施的教育理念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业教育也不外乎于此。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共计1689人,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共计804人,这表明在各行各业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热爱劳动的优秀模范人物。但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行动准则,还需要培养更多品质高尚、技能高超、热爱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2021年,“技能中国行动”强调,“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技能教育,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中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高尚的精神品质渗透到技能教育的过程中,是帮助劳动者根植“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树立“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开拓“勇于创新”的自我实现精神的关键抉择,重视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德技兼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彰显劳动者特色的应有之义。因而,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力图打造“大国工匠”,应明确“高素质”人才培养定位,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发扬劳动者的自我更新精神,“鼓舞更多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化”定位:建成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保障
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认为,“缺乏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缺乏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于人才培养而言,教学活动也需要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技能中国行动”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目标性指示,指出要“以推进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进和完善培养模式,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应是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高超技能的专业化人才,理实一体的专业化人才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核心要素。有学者指出,“在后工业社会时期技术知识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催生了四种新的知识类型,即经验型技术知识、理论型技术知识、方法型技术知识和实体型技术知识。这四种知识类型生成于不同的情境体验之中,是对知识的多维理解与开发。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下的技术知识结构尚处于一个较为独立单一的状态,理论型、经验型、实体型、方法型技术知识结构难以实现深层次交互建构。打破技术技能人才多元知识结构融通屏障,是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应牢牢把握“专业化”的建设方向,全面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孕育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框架中搭建起完整的专业知识链、岗位能力链和职业素养链,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育与发展生态”。
三、“创新型”定位: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要素
面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以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应积极主动对“技能中国行动”中“支持技能人才创业创新”的技能提升需求做出回应,肩负起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颠覆了传统职业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无疑是智能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这对各国高水平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等战略的本质内核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握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机遇期,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就是为开拓市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为抢占国内国际科技制高点奠定技术基础。基于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根植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期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