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面向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的文件。
《方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旨在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为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技工院校共同实施制造业技能强基工程提供行动纲领。把心怀“国之大者”落到实处的高位筹谋。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和人才事业发展,持续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技能人才工作做出重要论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各国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我国产业发展历程一再证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人才、关键在人才、动力在人才、希望在人才。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建设制造强国,技能人才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方案》以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高质量发展重大判断为据, 立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统筹制造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质量战略实施要求,高位谋划、顶层推动,明确新时代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培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是激励技能人才拼搏奋斗、不断前行的强大内驱力,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应有之义。
在培养目标上,提出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这是技能人才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工作目标。《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就是要站在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的战略高度,把心怀“国之大者”落到实处。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创新智慧。“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制造业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第一个关键五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进程中,技能人才贡献度逐年提升。然而,制造业关键领域人才紧缺、急需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迫切需要以创新智慧,加快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大批爱岗敬业、技能精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聚力夯实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方案》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任务导向、成果导向相统一,系统性提出支撑制造强国战略的创新举措。
一是提出重点依托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遴选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这有利于发挥优势资源带动作用,服务产业链上中下游中小微企业职业培训,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二是提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自主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工业母机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软件、数字技能等领域相关职业纳入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目录,这是面向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助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三是提出以工业“六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为重点,选拔高技能领军人才,这是“强基础、补短板”,助力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四是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职业工种,打造一批制造业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这是巩固重点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提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的深化改革。当前,不少制造业企业面临用工短缺、高端人才缺乏交织的窘境。制造业“用工荒”属于结构性矛盾,在数字技术和各行各业制造技术不断融合赋能的大背景下,企业对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就业供给体系升级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和培训体系亟需系统性优化升级,以满足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需求。《方案》以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了一系列“硬核”改革措施。
在政策供给上,提出加大政府补贴培训支持力度、促进“人人持证”、优化使用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配套支撑等有力措施,从技能人才工作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各业务领域出发,深化技能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建设。
在平台供给上,提出建设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推动技工院校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合作共建,着力发挥优势区域、优势企业和优质技工院校作用,促进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
在实施主体上,统筹央企等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各类“专精特新”企业、技工院校的需求与职能,提出在制造业企业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在资源供给上,制定制造业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目录,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提高补贴标准,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包,建立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加大政府对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在培养模式上,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全方位拓展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思路,全面推进制造业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新职业、新岗位(工种)和新兴优质专业开发,产教协同培养高质量培养新型产业后备军。
这既些是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探索破解制造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重大改革。
近年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新职业和新业态不断催生,新技能岗位专业含金量越来越高,制造业工作环境明显改善,企业职工待遇逐渐提高,职业荣誉感也越来越强。同时,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掣肘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风尚不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技能积累与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职务设置不尽匹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劳动者创新创造热情,进而制约制造业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方案》以加强制造业高技能领军人才选拔评聘为抓手,指导行业企业用活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在评价主体上,支持制造企业根据岗位特点和生产需要,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突出企业用人主体作用,提高职工参与行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与归属感。
在等级设置上,健全“新八级”技能等级设置,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选拔聘任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高级技术职务(岗位),优先推荐入选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优先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这些措施健全了制造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途径,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延伸了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此外,《方案》还提出大力开展制造业品牌职业技能竞赛,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培训评价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从而,进一步夯实服务人才发展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导向地位。
推动职业能力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航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做了全面论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面对百年巨变挑战和稳经济、保大局的艰巨任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职业能力建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以系统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加力激发技能人才活力,激励更多人才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人们在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彰显个人价值,收获更多幸福感、获得感。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系统、制造业上下、社会各界将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作为展现“第一资源”贡献力的领航行动,齐心协力推动我国职业能力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将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全面落实《“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紧密联系,提出系列化激励措施,突出对技能要素、技能建设和技能创新攻关的激励导向,优化建立体现技能人才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薪酬分配制度。这些能够让技术工人凭技能实实在在地提升薪资待遇,获得更高职业声望,引导全社会热爱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特别是让更多有志青年成长为能工巧匠,进而不断优化技能人才梯队结构,确保技能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技能型人力资本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拥有2亿多名技能劳动者,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技能劳动者大军。此次出台的《方案》正是契合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从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多维度打出“组合拳”,以期建立起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
我们相信,伴随“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的深入实施,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提质增效成果会愈加凸显,职业能力建设事业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